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子曰专升本,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三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09年福建专升本汉语言文学
1、最新修订的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简称“新大纲”),删除了填空和简答两大题型,只保留选择题、词语解释题、翻译题和分析题,将除作文之外原有的六大题型缩减为四个。因此,这次的题型变化无疑算得上一次革命,而反映于题型变化背后的指导思想和考核要求,就是很值得未来的应试者仔细玩味和认真领会的。
2、原有题型中填空题占10分,简答题占20分,合计30分。新大纲题型缩减后,这30分的分配情况如下:选择题增加5分,由原先的15分增为20分,分析题增加25分;由原先的35分增至60分。词语解释和翻译题则保持原有各10分不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原有的填空题,10分中通常有4分是考核指定诗词的背诵,出题方式是给上句(或下句)填出下句(或上句),其余6分大多是填写与课文有关的人名、作品名、事物名、概念、名句等。原有的简答题,大多在大纲告知的课文知识要点中有所提示,甚至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以2002年修订的大纲样卷为例,5道简答题如下:
4、 41.庄子《秋水》(节选)一文中,对河景和海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 42.在《论学问》中,培根认为“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请说明“娱乐”和“增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6、 43.在侯方域《马伶传》一文中,马伶学艺的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7、 44.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8、 45.在莫泊桑《米龙老爹》中,开头部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9、而在相关课文的知识要点中,《秋水》有“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法”,已提示对寓言性的河景和海景的关注;《论学问》说: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娱乐”和“增饰”正属于“治学的目的”;《米龙老爹》有“理解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笔法叙事的作用”,指的就是“开头部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写”。至于《马伶传》的知识要点,在“写作意图”和“借鉴意义”中已明确告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要不怕吃苦,精益求精,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必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再别康桥》的知识要点中也明确指明:“理解本诗所表现出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就正是本诗形式美的三个方面。
10、由此可见,以往的填空和简答题,以“死”知识为主,考的主要是机械性记忆的内容,现在予以删除,反映出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和对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现实需求,强调的是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这就对未来的应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题型中予以保留而且增加了分值的选择题和分析题,我们在复习时应有以下认识:
11、一、选择题主要考核与课文阅读有关的各种文化常识,既包括大纲“复试考试内容”中提示的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写作知识,也包括与各篇课文(尤其是重点课文)相关的背景、人物、课文体裁、出处、作者情况、学术流派等等。对这些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求全面广博,更要明晰准确,甚至细致入微。这样才能排除选择题型中故意设置的干扰性障碍,找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新样题选择题的第6题是这样的:
12、四个选项中,D是传记的后叙,显然不是传记,是容易剔除的。那么其余三个呢?这时我们应当知道,C虽然记载了冯谖的事迹,但《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不是传记体裁;A中的郭橐驼是虚构人物,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以此篇具有寓言性的特点,正确答案是B。
13、二、分析题都是根据给出的某段文字,从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考核的重点是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新样卷分析题第(五):
14、阅读《李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46-48小题。
15、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 46.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引用周任的话表达了什么现点?周任的话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论据?
17、 47.“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意是什么?
18、 48.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19、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字内容、议论文的论据、比喻句的理解、比喻、反诘等修辞手法的总结,如果没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相应的分析能力,是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的。这就提示我们,如果想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尤其是在占有60分的分析题中取得高分,就不能再心存任何侥幸,更不能赌宝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阅读课文,对于各课中的重点文字,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分析并理解。而且在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知其然,还一定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只是知识的掌握,知其所以然,才是能力的提高。有了相应的能力后,即便某段文字不很熟悉,也能做出正确或至少是接近正确的分析判断,就不至于答非所问。特别是新大纲在“试题材料来源比例”中已明确告知,今明两年的大学语文入学试题中,将会有10%的试题材料出自“纲外篇目”,亦即大纲中没有指定、也不知从何复习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吕艺)
二、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虚词解释三
(5)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
(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
(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
(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
(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例如: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4)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以上是关于"子曰专升本"的全部内容分享,我们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平台。